抓“三农”惠民生托起群众幸福梦
| 招商动态 |2016-04-11
美丽乡村建设给群众带来了福祉。
什么是幸福?对于茨竹镇的百姓来说,幸福就是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了,村民像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了,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去打工,在家门口就可赚钱……这样的幸福感受,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图景,诠释着茨竹镇着力改善民生的新发展、大变化。
“十二五”期间,茨竹镇积极融入临空都市区建设,大力实施“一城三镇两基地”发展战略,主抓临空都市农业、乡村旅游产业、社会保障、卫生计生、教育文体等工作,统筹做好稳增长、兴产业、促开放、惠民生,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关注民生,老百姓生活幸福了,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我们的工作才更有意义。”茨竹镇党委负责人道出了全镇领导班子的共识。
据介绍,今年,该镇将继续围绕“美丽茨竹,休闲避暑城”发展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发展目标,着力抓功能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抓基地提升促进产业融合,抓机制创新推动农村改革,抓基础建设服务产业发展,抓民生改善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临空都市农业发展,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好头,起好步。
调整农业布局促进产业融合
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如白云轻飘,如雪花漫洒,满枝、满树、满园……每年的3月,茨竹镇放牛坪的万亩梨花都会引来如织的游人竞相观赏。
然而,如果游客以为在茨竹镇只有梨花,那就错了。
近年来,茨竹镇的现代都市农业按“两地三带六大园”布局,围绕打造都市农产品供给地和乡村旅游地,不断优化时鲜蔬菜、水产养殖和伏季水果三大产业带,目标是建成万亩梨园、万亩李园、万亩菜园、万亩特色园、十里荷园和高山生态牧草园六大产业园,预计农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80元,产业发展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
此外,茨竹镇还主动承接全区“十里南北道、一条景观带”的产业规划编制,做好南北道延伸段茨竹境内产业规划,重点实施十里荷花走廊向北扩面、大面坡五峡谷蓝桂庄园、秦家特色高效农业园、中兴“一米阳光”果蔬认养园等基地规划建设。
在放牛坪成功创建AAA景区的基础上,茨竹镇还进一步加强景区规范化管理,适时推出旅游项目激活旅游市场,积极探索景区“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景区管理与服务水平。在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做好茨竹养老、华蓥山避暑、特色农业等项目包装,精心制作项目推介影视资料,通过互联网、招商引资推介会等形式多渠道招商引资,力争全年引进企业5家以上。
抓机制创新推动农村改革
说起放牛坪的梨花,就不得不提她的“梨”经济。如今,村民们依靠放牛坪砂梨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家户户都是社员,梨子成熟后,村民按土地分红,个个都是“小老板”。
村里的巨大变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创业。如今,村里发展起了43户微企,全部都是从事与梨子有关的产业,不少是以家庭农场的方式做大的,吸纳带动了近400多名村民就业,放牛坪村也因此成为重庆市微企村。
据了解,该镇今年还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着力点,努力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深入研究“拨改投”政策,变“财政补贴全额拨给业主”为“补助资金股份化,农民与业主共同持股”的创新收益分配机制,支持业主进行“拨改投”项目建设,力争新增试点单位3家以上。
同时,制定“三品一证”农产认证奖励办法,鼓励农业企业申报,全年力争成功完成农产品商标认证3个,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各一个。实施互联网+农产品的营销模式,建设农产品物联网销售平台1个,落实专人负责物联网运行与维护,负责信息收集、更新与发布。该镇还将努力建立土地流转分级备案制度,流转土地300亩以上的项目,由镇村指导流转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后,报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鉴证备案,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避流转风险。
抓民生改善促进农民增收
“没想到这座曾经的荒山,变成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健身公园。”如今,茨竹镇的居民又多了一个健身休闲的好去处——竹松湖体育公园。
竹松湖体育健身公园的建成开放只是茨竹镇狠抓民生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介绍,今年,茨竹镇将继续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着力构建幸福和谐新茨竹。
“饮用水是我们镇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茨竹镇负责人表示,在饮水工程建设方面,今年该镇将努力做好茨竹水厂改扩建工程试运行期间的调试,做好成本核算,制定试运行管理方案,力争在4月底前投入使用,为居民提供优质水源。在此基础上,完成茨竹场镇主水管加压工程和华蓥中学专线工程设计,并完成22处自来水村村通工程,全面解决群众饮用水问题。整治65口山坪塘,完成400亩林向改造,栽培2900株柳杉树,进一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森林工程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以“社区学校、田间学校”等为载体,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培训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电商营销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大户、农家庄园等新型农业主体,为特色效益农业提供大量人资源,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保障。
与此同时,该镇还将重点关注年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因病因学致贫的低收入家庭,实施产业、医疗、危房、教育、金融、帮扶等“六大扶持”措施,对农村低收入群体进行全方位扶持,持续增加农村困难家庭收入水平。